化学学院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下设化学系、应用化学系、材料化学系,另设有大学化学部和省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兼顾科学研究和学校化学类大面积教学及专业教学工作。其中,应用化学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因专业调整,从2021年起材料化学专业停止招生,已进入材料专业的同学继续按照材料化学专业目标完成培养;2022年化学(基础学科卓越计划)开始招生。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下: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自然科学抱有强烈的探究热情,具有宽厚的科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扎实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电化学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精通化学各项实验和测试技能;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组织、沟通能力和终身求知的精神;具备开拓进取精神、较强的创新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安全意识的交叉复合型高级研究人才。坚持立德树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可在化学、化工、能源、材料等领域深造。
材料化学专业:坚持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及国民经济主战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然科学怀有强烈的探究热情、对工程应用抱有积极创新精神的理工结合、学科交叉复合型材料化学专业人才。
化学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广博宽厚的化学知识、系统扎实的化学理论,并且精通化学实验与实践基本技能,具备较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塑造批判性思维和挑战精神,表现出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基础研究型人才。同时,坚持立德树人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成为行业引领人才的潜质。不仅能在化学领域从事基础和应用研究,而且具备在材料、能源、生物、医药及环境等相关领域工作学习的能力。
为支持产学研一体教学,学院还建设了储能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中心、储能材料与化学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四主体一联合”动力电池循环再利用工程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有机合成新方法及分子设计合成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物质非平衡合成与调控重点实验室、西安市新能源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在创新港,化学研究院下设有机与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分子科学与应用化学研究所和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学院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和材料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博士授予权,以及化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学科排名进入ESI前1‰。
化学学院2022级本科通过理科试验班和化学(基础学科卓越计划)招生,入学后即进入化学学院培养,1年后进行专业选择。
(二)本科生学生情况
化学学院2022-2023学年在校生577人,其中本科生239人,化学卓越班36人,本科生占全院学生总数的41%。
化学学院2022-2023学年整体生源质量相较往年由理科试验班大类分流时有所提高,暂无本科留学生。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条件
学院现有教职工14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87人:教授35人,副教授51人,副研究员1人,讲师和青秀人才34人;专职实验技术人员15名,其中正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10名。现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1人,爱思唯尔全球高被引学者2人,国家级人才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人、陕西省级人才2人、学校青年拔尖人才20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 学院现有本科生239人,化学学院师生比约为1:2。
化学学院2022-2023学年承担了全校约12000人次本科生的化学基础课教学及实验课教学任务,课时数8900计划学时。同时,又肩负着化学学院239名本科生的培养任务。2022-2023学年化学学院共开设96门本科生课程。学院坚持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制度,要求教授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整体教学质量优良。根据学校的评教结果,共175门次课程参与学生评教,平均分为97.55,优良率为100%。
(二)教学条件
化学学院2022-2023年度本科教学经费学校下拨79.52万元,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5.98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 73.54万元。教改项目4 万元;教材建设2.2万元;线上一流课程运行及研究经费1.5万元;课程思政专项经费1.5万元;基层教学组织建设3.7万元;本科实习经费4.2 万元。
本年度,化学学院党政联席会共审议通过与本科生教学和学科建设相关的议题共30余项。要求要以培养学科拔尖人才为目标,夯实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强化双院协同育人,将西迁精神、学科文化融入课堂,打造理工医深度交叉、课程实践协同创新的全链条、立体式育人平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审议实验室安全相关办法,强调实验室安全重如泰山,要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强化责任担当、加强联动,对重大危险源实施实时监控,确保实验室安全“零事故”。学院将持续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把握安全发展主动权,进一步强化师生安全防范意识,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行和谐稳定。
化学学院近年来非常重视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活动,获批建设储能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中心、储能材料与化学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四主体一联合”动力电池循环再利用工程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有机合成新方法及分子设计合成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物质非平衡合成与调控重点实验室、西安市新能源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学训机会。为保障本科生基础实验教学,学院现有陕西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陕西省化学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实验教学实验室面积6600 m2,共承担实验课程22门,各类实验222个,参与实验教学的教师48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7人,占教师人数38%。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情况。
化学学院目前拥有应用化学专业、化学专业和化学卓越计划,各专业认真梳理了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查找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以确保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2022年获批获批陕西省拔尖计划。
在教学成果方面,完成了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化卓班培养方案修订。
(二)课程与教材情况。
2022年新增基础通识类课程1项;2022年新增校级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具体见表1。
在教材建设方面,本学年共出版教材4部,具体见表2。
表1. 2022学年课程建设汇总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负责人 |
级别 |
化美生活 |
基础通识类课程 |
张彦峰 |
校级 |
医用有机化学 实验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白艳红/林培玲 |
校级 |
现代仪器分析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胡敏 |
校级 |
表2.出版教材汇总
序号 |
教材名称 |
适用课程 |
主编 |
1 |
定量分析基础 |
普通化学原理ll |
李银环 |
2 |
有机化学第3版 |
有机化学 |
唐玉海 |
2 |
无机与分析化学 |
无机与分析化学 |
和玲梁军艳 |
4 |
物质结构与性质 |
物质结构与性质 |
和玲 |
(三)名师培育情况。
化学学院获批C类名师培育计划共6人,目前正在按照名师培育要求开展各项工作。
(四)教改项目获批情况。
在教学改革项目方面,2022-2023年度化学学院教师共获批20项,其中,获批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常规项目)3项;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拔尖人才培养专项)2项;西安交通大学本科实验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项目立项5项;获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育人项目4项;获批本科在线开放课程更新项目5项;获批课程思政专项研究项目立项1项;具体见表3。
表3. 教改项目获批汇总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立项等级 |
负责人 |
立项时间 |
1 |
有机化学思政教育改革与实践 |
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
重点 |
段新华 |
2022 |
2 |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设计 |
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
一般 |
李骁勇 |
2022 |
3 |
基于基础学科卓越计划探索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 |
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
一般 |
李银环 |
2022 |
4 |
AI辅助以学生高效学习为目标的无机化学教学模式改革 |
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拔尖人才培养专项) |
重点 |
张志成 |
2022 |
5 |
宗濂班化学课程与国际医学教育中化学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比较研究 |
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拔尖人才培养专项) |
重点 |
唐玉海 |
2022 |
6 |
彩绘分析与化学识别虚拟仿真实验 |
本科实验实践改革研究专项项目 |
校级 |
杨国鑫 |
2022 |
7 |
高亮度水杨醛希夫碱类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在指纹成像中的应用 |
本科实验实践改革研究专项项目 |
校级 |
党东锋 |
2022 |
8 |
“短视频+思政”教育促融媒时代医用有机化学实验育人新模式 |
本科实验实践改革研究专项项目 |
校级 |
林培玲 |
2022 |
9 |
快速多光谱仪在线监测离子迁移的应用探究 |
本科实验实践改革研究专项项目 |
校级 |
卜腊菊 |
2022 |
10 |
基于校企研究院培育化学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
本科实验实践改革研究专项项目 |
校级 |
丁书江 |
2022 |
11 |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大学化学实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实践 |
教育部产学研合作育人项目 |
一般 |
杨国鑫 |
2022 |
12 |
医工融合背景下《有机化学》课程建设与实践 |
教育部产学研合作育人项目 |
一般 |
王丽娟 |
2022 |
13 |
立足“一站式”智能便携比色仪开发,构建基于CDIO理念教育新模式 |
教育部产学研合作育人项目 |
一般 |
向丹 |
2022 |
14 |
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有机化学实验线上教学模式创新及成效探索 |
教育部产学研合作育人项目 |
一般 |
朱敏 |
2022 |
15 |
无机与分析化学 |
在线开放课程更新项目 |
一般 |
和玲 |
2022 |
16 |
普通化学原理1 |
在线开放课程更新项目 |
一般 |
张雯 |
2022 |
17 |
大学化学实验 |
在线开放课程更新项目 |
一般 |
郑阿群、 杨国鑫 |
2022 |
18 |
无机化学实验 |
在线开放课程更新项目 |
一般 |
胡敏 |
2022 |
19 |
基础化学 |
在线开放课程更新项目 |
一般 |
李健军 |
2022 |
20 |
化学学科思政 建设 |
课程思政专项研究项目 |
重点 |
唐玉海 |
2022 |
(五)一流本科教育行动方案学院建设情况
截止2022-2023学年,化学学院有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三个专业和化学(基础学科卓越计划),累计在校本科学生239人,其中,化学卓越班现有学生36人。应用化学专业在夯实理科基础的前提下,结合国家重大需求,针对我校对化学基础要求较高的一流学科,如能动、电气、材料、电子、生命、药学等,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实施学科交叉培养模式,通过开设跨专业选修课、创新创业课程、本研衔接课程、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等手段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材料化学专业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及国民经济主战场,培养理工结合、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化学专业以国际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及国民经济主战场中关键的化学基础问题为牵引,重点强化理科化学,聚焦数理化等基础能力的培养,为化学前沿基础研究和其他学科之间高质量融合发展培养人才。化学卓越计划注重培养面向能源、健康、可持续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培养学科基础扎实,学术研究兴趣广泛,创新能力突出,国际视野开阔,社会责任感强烈的新时代理科领军人才。
四、教学质量保障
本年度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共设置有关本科生培养议题30余项,通过多项政策措施作为制度保障,化学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专家督导管理办法、化学学院班主任、学业导师遴选办法等。后配给经费向教学倾斜,继续投入创建一流的本科教学实验实践平台,支持各项本科赛事,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各项制度本年度修订和落实情况如下:
1.教师教学任务考核制度: 《化学学院教师各级各类岗位基本职责》要求年均教学基础工作量(折算值20分)为必须完成任务,不可用科研、服务等工作量替代;未完成该项工作量,不参加奖励绩效分配。
2.新讲师教学能力培养制度:2022-2023 学年取得授课资格教师8 人次;举行新任教师授课资格认定学院试讲10 人次,面向学生4-8学时 试讲8 人次,组织跟课辅导9人次。
3.院-系-课程责任教授三级管理监督机制:2022-2023学年学院组织教学研讨会10次, 各系组织教学研讨会共8次。 院系所领导随堂听课共40门次、同课程教师互听互评60 门次。
4.学业导师制与班主任制度:专门制定了化学学院班主任、学业导师遴选办法、学业导师管理办法,聘任具有经验且具有责任心的老师担任学业导师与班主任,与绩效和研究生招生挂钩,定期进行培训与跟踪检查。
5.专业核心课程责任教授制度:以课程为单位,定期组织团队研讨课程建设,确保授课质量。
6.多环节的学生评教、评课制度:通过期中教学检查、学生问卷评价与期末网上系统评教等方式,从学生角度了解教学效果,并对评教结果进行分析,对学生反映情况较为突出的老师进行约谈与指导。
学院同时不断完善院系督导队伍建设及规章制定:
1.院系督导队伍建设及规章制定
2022-2023 学年,学院继续深入落实教务处及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学院教学管理层(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副院长、正副系主任、课程责任教授、教学督导委员会、)及学生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三环节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和机制,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评价。根据《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专家督导组工作条例》(西交教〔2020〕74号)文件要求,学院制定了《化学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专家督导工作管理办法》。办法健全了化学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充分发挥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作用,落实本科教学重要环节的督导全覆盖,实现青年教师教学培养全过程指导和跟踪,加强问题课堂和课堂问题的精准帮扶指导,切实提高化学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专业各主要教学环节都设置了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有效促进了毕业要求的达成。
2、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运行情况
化学学院课程100%参与评教,基于教学质量监控大数据平台,建立“评价-反馈-整改-提高”常态良性监控机制;建立学生实时评价(70%)、督导针对性听课(10%)、同行覆盖化评价(20%)的多维度、全链条综合评价体系;落实绩效、职称晋升等教学相关奖惩制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022-2023 年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运行情况如下:
(1)校-院-系专家听课评价
抽查听课与意见反馈等现场授课质量反馈,包括:教学督导组专家跟踪听课、学院领导随堂听课等多种方式。2022-2023 学年督导组共抽查听课15门次,院系所领导听课40门次。
(2)学院教学质量研讨与监督
2022-2023学年每两周召开一次教学例会,并召开由主管教学副院长、系正副主任、教学秘书及全体专业核心课程负责教师参加的教学质量研讨会,专门针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展开讨论,总结教学过程的不足,推广样板课程经验。
(3)课程团队同课程互听互评
课程责任教师负责组织授课质量集中讨论与小结,采取的措施包括:教师座谈、定期组织教师授课竞赛等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每门课程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课程质量研讨会。各课程组织同课程互听互评共28门次
(4)多方式学生评教与学生座谈会
每学期每门课程进行网络评教。全院学期排名成绩后两位的教师将由教学副院长约谈进行整改。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2022-2023年本科生参与竞赛获得国家级竞赛一等奖3项与二等奖2项,获得省级特等奖1项,西北赛区或省级一等奖2项;参与发表论文8篇;2022年获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共计38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21项,校级6项;2023年获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共计27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9项,校级2项。
2022-2023年本科生参与竞赛获得的重要奖项信息如下: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一等奖1项 |
首届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虚拟仿真大赛一等奖1项 |
“微瑞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一等奖1项 |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西北赛区一等奖1项 |
第十四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 |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 |
2022-2023年本科生参与发表主要SCI研究论文信息如下:
(1) Feng Lu(本科生), Xinhuan Xu, Xingdong Zhu, Linxin Shen, Weizheng Wan, Min Hu*,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2024,304, 123404.
(2) Enze Gong(本科生), LianghuiLiu (本科生), Xuming Deng, Xi Chen, Daokun Zhong, Bochao Su, Xiaolong Yang, Guijiang Zhou* and Bo Jiao,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2023,984, 122562.
(3) Yu-Rou Zhao,Yanchen Zhou (本科生), Mingyou Hu*,Journal of Fluorine Chemistry,2023,267, 110105.
(4) Dan-Ning Wang,Qi Lin(本科生), Xun Wang(本科生), Keyuan Zhang, Xin-Hua Duan and Le Liu*, Asian J. Org. Chem.2023, 12,e202300019 (Cover Paper).
(5) Chonglong He, Keyuan Zhang, Dan-Ning Wang,Min Wang(本科生), Yuejie Niu, Xin-Hua Duan,Le Liu*, Org. Lett.2022,24, 2767.
(6) Keyuan Zhang,Tianbing Liang(本科生), Yulong Wang, Chonglong He, Xin-Hua Duan, Le Liu,*Org. Chem. Front.2022,9, 966.
(7) Chonglong He,Min Wang(本科生), Bowu Dong(本科生), Yaqiong Su, Xin-Hua Duan,Le Liu,* Lone pair-π interaction induced regioselective sulfonation of ethers under light irradiation, Green. Synth. Catal. 2022,doi.org/10.1016/j.gresc.2022.12.005.
(二)毕业生去向及用人单位评价,包含本科生出国交流情况等。
2023年毕业升学就业率83%以上,其中约56%在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读研,约27%就业;未就业同学正在积极准备第二次研究生入学考试。本科生出国交流人数0。
六、特色发展
线上线下混合拳构建化学实验课教学新模式: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4门实验类MOOC课程,其余所有课程均通过校内Blackboard平台构建线上教学资源,已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全面深度贯通。优质资源通过专业平台发布,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探索实验、了解科研以及与教学名师面对面,极大扩展了学生预习、课后巩固与创新性思维锻炼的广度和深度。线上教学平台的搭建,也为线下多种形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和保障。根据课程内容线下可采取提问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形式,真正意义上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
课程思政助力课程改革与教师成长:为了鼓励广大教师自觉深化对专业、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适应新时代要求,学校阶段施策、循序渐进,先后召开学校党建工作会、“课程思政”推进会等一系列研讨会等。近三年,化学学院已有8位教师针对理论课和实验课积极申请了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及实践探索,建立了8门课程思政示范课。通过课程思政的建设,达到了三全育人的培养目标,促进了教师自身发展与教学水平提升,形成了“校院整体推进、教学名师主导、团队教师主体”的工作思路,并统筹线上线下各方面教学资源,推动形成具有“西交大特色”的化学思政系列课程群建设。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存在问题:
1.学生上课迟到;
2.个别同学理论课或实验过程玩手机;
3.有个别同学将面包饮料带入教室、实验室;
4.教室多媒体设备音效投影效果不佳;
5.纸质阅卷费时费力且保管难度较大。
解决措施或方案:
1.教师以点名或签到形式加强学生上课考勤检查,提醒学生早睡早起,上课提前5分钟到教室做好上课准备实验,养成好习惯;
2.教师要强调课堂纪律,及时制止,做实验期间将手机放入书包,需要拍摄实验现象或计算数据再取出;
3.已和相关同学和任课教师沟通,强调课堂、实验室规定及实验课秩序规范,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增加巡视频次。同时,化学实验课对学生认识化学实验、养成习惯、培养规范至为关键,是教师与学生密切接触、交流最充分的环节,建议各位授课老师密切关注学生状态、关注课堂表现,及时指导,严慈兼顾,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4.已经向学校相关部门反馈;
5.尽快配合学校推进电子化阅卷。
附表
表格1-1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院在校生 |
本科生 |
专任教师 |
本科生师比 |
577 |
239 |
140 |
2:1 |
表格1-2 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职称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助教 |
教师数量 |
35 |
51 |
34 |
17 |
表格1-3 专任教师岗位类别
表格1-4 专任教师年龄层次
年龄 |
20-30 |
30-40 |
40-50 |
50-60 |
60+ |
教师数量 |
12 |
61 |
50 |
15 |
2 |
表格2-1 教师参加竞赛获奖情况
赛事名称(级别) |
获奖等级 |
获奖数量 |
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 |
省级 |
1 |
表格2-2 教改项目获批情况
教改项目 |
获批进展 |
有机化学思政教育改革与实践 |
已获批 |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设计 |
已获批 |
基于基础学科卓越计划探索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 |
已获批 |
AI辅助以学生高效学习为目标的无机化学教学模式改革 |
已获批 |
宗濂班化学课程与国际医学教育中化学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比较研究 |
已获批 |
彩绘分析与化学识别虚拟仿真实验 |
已获批 |
高亮度水杨醛希夫碱类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在指纹成像中的应用 |
已获批 |
“短视频+思政”教育促融媒时代医用有机化学实验育人新模式 |
已获批 |
快速多光谱仪在线监测离子迁移的应用探究 |
已获批 |
基于校企研究院培育化学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
已获批 |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大学化学实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实践 |
已获批 |
医工融合背景下《有机化学》课程建设与实践 |
已获批 |
立足“一站式”智能便携比色仪开发,构建基于CDIO理念教育新模式 |
已获批 |
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有机化学实验线上教学模式创新及成效探索 |
已获批 |
无机与分析化学 |
已获批 |
普通化学原理1 |
已获批 |
大学化学实验 |
已获批 |
无机化学实验 |
已获批 |
基础化学 |
已获批 |
化学学科思政 建设 |
已获批 |
表格3-1 学生参加竞赛获奖情况
赛事名称(级别) |
获奖等级 |
获奖数量 |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 |
一等奖 |
1 |
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虚拟仿真大赛 |
一等奖 |
1 |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 |
一等奖 |
1 |
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西北赛区 |
一等奖 |
1 |
“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特等奖 |
1 |
互联网+创新创大赛
|
银奖 |
1 |
表格3-2 学生毕业论文评优情况